中创新航

重构创新生态 共创能源文明——刘静瑜董事长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讲话

发布时间:

2025-11-17 15:08


资讯概要:

       11月13日, 2025中创新航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合肥召开,来自股东、客户、供应链、金融投资机构、行业专家和媒体等各界嘉宾出席大会。会上,刘静瑜董事长以“重构创新生态 共创能源文明”为主题,回顾了公司近年来的业务战略,分享了在产业蓬勃发展的智能化时代和碳中和时代,中创新航如何以AI赋能,以技术和管理创新驱动,构建共生共创共赢的产业生态,与各方合作伙伴聚力同行,铸就伟大。

 

 

荣耀历程 感恩同行

 

       回顾过往,从2018年的“聚焦乘用车”业务战略,到后来重启商用车,发力储能,再到动力储能双驱动,如今我们已具备领先的全场景服务能力。一路走来,我们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产业发展的节拍上,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相比2018年,我们的员工规模扩大了10倍,营业收入和产能更是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截至目前,我们已有和在建的产能已超过500GWh。这些数字的背后,首先是产业蓬勃向上发展的机遇,也源于我们大力实施文化与人才战略,塑造了中创新航人的精神风貌——使命必达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言败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同时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所有合作伙伴们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给予我们的坚定支持。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中创新航,谢谢大家!

 

AI赋能 重构创新生态

 

       站在今天这个时点,我们清晰地看到两个宏大的时代背景正在交汇:一个是“第四次能源革命”,核心是碳中和,是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另一个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是AI数智化,它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运行范式。

 

 

       能源革命改变的是生态里的“单元”,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地位将更加凸显。而AI革命改变的,是生态里的“组织形态”和“运行逻辑”,它将催生全新的范式。当这两者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变化将是翻天覆地的,而这也正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历史机遇。未来是一片星辰大海,但通往这片星辰大海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去开拓,其核心驱动力就是“创新”,尤其是“思维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创新。

 

 

       我们必须有勇气“颠覆自我”,以“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事情的本质。我们过去的工作模式可能是“点式”的,信息断点、不对称,造成了大量浪费。未来,我们必须走向网状的、闭环的生态协同。这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变革组织的运行。

 

战略引领 共创能源文明

 

       关于中创新航的短中长期战略,我也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深化。短期来看,我们推行互动式战略,要实现市场与客户的快速匹配、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组织的高效运行。这就像我们之前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液态组织”,本质上就是一个动态、敏捷的系统,能够让我们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快速调动和配置资源。中期,我们的核心是增长战略。这个阶段的重点,我总结为三个“同源”:市场同源、技术同源、资源同源。我们要立足于已有的核心能力和基础,像一棵树开枝散叶一样,去拓展业务边界。我们不是漫无目的地多元化,而是围绕着共同的市场根基、共同的技术平台和共享的资源体系,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放眼长期,我们锚定的是“能源+生态”战略。“能源”是我们的根基和初心,因为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能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更是能源。“+”则代表的是融合,是跨界,是构建一个开放、共生的能源生态。能源的应用场景无限广阔,从日常生活到工业制造,从陆地到天空海洋,凡是需要动力的地方,都是能源可以赋能的地方。

 

 

       我们看起来是在做电池,但我们和各方伙伴一起,目光应该投向更广阔的应用端生态。如何去理解、服务乃至塑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正是我们长期战略要回答的问题。

 

       在这里,AI技术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赋能角色。它不仅仅是工具,它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组织形态和协作范式,帮助我们实现从“生产销售产品”到“构建生态”的跨越。我们之间的数字化、信息化连接,整个体系和系统的建设,都将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

 

 

       当然,我也深知,要实现从短期互动、中期增长到长期生态构建的跨越,这条路绝非坦途,“跨越山海”这四个字形容得非常贴切。如果我们的大脑不变,思维方式还固守在传统的、科层化的模式里,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内部一直在强力推动组织运行的变革,朝着更加敏捷、更加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状组织进化。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但势在必行。我相信,只要我们与在座的各位伙伴同心协力,朝着这个共同的战略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构建起面向未来的能源生态,真正实现“共创能源文明”的宏伟愿景。

 

打造卓越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如何在时代变局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核心在于打造卓越的硬实力与软实力。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将“文化与人才战略”放在首位。

 

       “软实力”的构建关乎组织的根基和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个体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人是我们需要和珍视的优秀人才?我认为,除了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的“内驱力”之外,在AI时代,我们更需要具备三种关键的思维方式:

       全局观:你是否能把握整体目标,个人工作能否与组织的最终目标对齐?如果缺乏全局视野,我们就像盲人摸象,无法走向正确的方向。

       系统思维:光看到目标还不够,需要有抵达的路径。这需要能够将断点的、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局限于岗位职责描述的狭隘思维。

       数字概念:这不仅是指能看懂具体、细微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将海量数据整合、分析,并最终转化为决策和判断依据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管理者尤为重要。

 

       第二是“组织的学习力”。优秀的个体汇聚,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卓越的组织?关键在于“文化”。我们一直倡导群策群力的氛围,要勇于接受挑战、直面问题。现在,我们特别强调“复盘”文化——要做到“人人懂复盘,天天有成长”。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学,在问题中练”,营造不断改进的复盘文化。

 

       第三是“敏捷的网状组织”。这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载体。它不应是传统意义上职能固化、一板一眼的架构图,而应该是以任务为导向、形成闭环、立体网状、生态协同的新型组织形态。它的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墙,实现高效协同,确保“目标、执行、闭环”的顺畅运行。

 

 

       那么,在坚实的“软实力”根基之上,我们如何打造无坚不摧的“硬实力”?

 

       在技术层面,我们的硬实力涵盖材料技术、系统技术、工程能力、应用技术,以及至关重要的数智化技术。过去,我们可能更侧重于内部自成体系的技术打造,但在未来,我们必须与在座的各位伙伴一起,思考如何共同构建整个生态的硬实力。

 

       这正是“敏捷的网状组织”理念的延伸——我们如何与伙伴们同心同向、协同运行,如何打通体系逻辑中的堵点和痛点,又如何共同锚定未来应用场景所需的技术高地,并集生态之力去实现它。这是一项极具挑战但也无比有意义的事业。

 

       总结而言,卓越的“软实力”是我们凝聚人才、激活组织的灵魂,而强大的“硬实力”则是我们以产品与服务赢得市场、定义价值的核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面向未来、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以高质量增长与碳中和定义未来

 

       谈到未来,到2030年,我们的产能布局将指向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十五五”期间,我们增长的逻辑将与“十四五”完全不同,它不再是简单的产能复制和规模叠加,而是需要通过AI赋能和生态共建,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的跨越发展。

 

       在此,我也郑重向大家宣告我们的碳战略目标:我们致力于在2030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在2040年实现核心价值链碳中和。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于共创能源文明的坚定实践。

 

 

       朋友们,伙伴们!我们的未来是浩瀚的星辰大海。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共同愿景,开放协同行动,就能共同定义未来。我们的使命是“超越商业 造福人类”,我们的愿景是“共创共赢 成就伟大”。这条路注定不平凡,但正因为有你们同行,我充满信心。让我们携手,一起整装再出发,跨越山海,奔赴热爱!让我们聚力同行,共创共赢,铸就伟大!谢谢大家!